6爬山虎的脚
第一课时
教学目标:
1、学会本课的生字。正确读出“引人注意、均匀、重叠、空隙”等词语。
2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
3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,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。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。
教学重点: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。
教学难点: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。
教学准备:爬山虎的实物、资料、课件(爬山虎触着墙时,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) 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定向
激趣导入,板书课题。同学们,你们都见过这种植物吗,(观察实物导入新课)你能找到它的脚吗?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:第六课《爬山虎的脚》。(板书课题并齐读)
二、预习展示。
1、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:(1)叶圣陶的资料。(2)爬山虎的资料。
2、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。
(1)出示“爬山虎、均匀、重叠、空隙、茎上、叶柄、触角、痕迹、逐渐”等词语卡片,指读,开火车领读。(生字用红色标出)
(2)指导书写难写字。在田字格中书写“叠、痕、逐”
3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(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、爬山虎的叶子、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)
三、合作探究。
(一)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
1、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?
2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?
3、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,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?(满墙的叶子)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?
4、到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叶子的。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?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?从哪个词看出来?
(二)、汇报交流
(1)课文写爬山虎的脚,为什么要写第1、2自然段?
(2)师生讨论交流、归纳:要写爬山虎的脚,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、模样、颜色等,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,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。
四、教师精讲点拨问题4,抓重点句子理解。
例句:“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,看着非常舒服。叶尖一顺儿朝下,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,没有重叠起来的,也不留一点空隙。”
叶子的特点;绿、整齐均匀;从“一顺儿??没有??也??”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,语言准确。(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)指导朗读:读出绿的特点。
五、拓展巩固
从本节课的学习中,你有什么体会?
师生共同小结:观察不但要用心,还得细心和有耐心,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。
六、达标检测
一、看拼音写汉字
fú yàng xì wěi jūn yún 吹( ) 荡( ) 空( ) 枯 ( ) ( ) bǐng dié shū fú wō niú
叶( ) 重( ) ( ) ( )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
⑴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( ),看着非常( ),叶尖一顺儿朝下,在墙上铺得那么( ),没有重叠起来的,也不留一点儿( )
板书设计: 6爬山虎的脚
刚长出:嫩红--→嫩绿
叶子
长大了: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
第二课时
学习目标:
1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。
2、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特点来写片段的,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。
3、认识大自然的神奇,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。
教学重点:
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,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;
教学难点:
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定向
1、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。用自已的话说说爬山虎叶子的特点。
2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。
二、检查预习
1、检查对课文的朗读情况,师生评议。
2、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?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?
三、合作探究
(一)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
1、自由朗读课文,用~~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,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?
2、用“▲”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:
触--→巴--→拉--→贴
3、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,说明了什么?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?(注意)
(二)汇报交流
1、以读代讲,教师鼓励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。
2、指导学生能说出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,先讲它的生长位置、形状和
颜色,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,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。
四、精讲点拨问题3
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细致、有耐心,我们以后在生活中也要做作者这样的有心人。
五、拓展巩固
读写结合,练习仿写。用第一人称,说说写写“爬山虎脚的自述”
六、达标检测
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
板书设计:
生长位置、形状、颜色
爬山虎的脚
触--→巴--→拉--→贴
触着墙←-→没触着墙的。
第二篇:爬山教案 1300字
爬山
教学目标:
1、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,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,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。 教学重难点:
1、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,体会父亲说的话得深刻含义。
2、 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。 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新课,激发兴趣
1、大家还记得《题西林壁》这首古诗吧?一起来背一背吧? 学生背完古诗后,提问:同学们这首古诗中提到的是什么山?(庐山)
我们伟大的祖国,名山大川数不胜数,你还知道哪些山呢? 今天,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,你爬过山吗?能把你爬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交流吗?
2、看来每个人对爬山都有不同的理解与体验,今天我们要
学习的课文就是《爬山》(板书:爬山)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爬山的过程中有怎样独特的体验?
二、精读感悟
(一)征服理论: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,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。
指名说出。(从青山那里,我学到了沉静,从父亲那里,我学到了智慧。)
1、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独特的体验呢?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。默读课文,边读边画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。
2、读出你画的父亲的话,想想分别在什么地方说的?
3、爸爸说我们爬山和别人不同,为什么?
体会征服山 征服自己
(“征服山”是指战胜山,以爬到山顶为目的。“征服自己”是指要有自信心,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爬山。教育“我”做事要有决心,要有信心,要努力去做。)
(二)是否尽了力?
分组读父亲的话。
1、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否能听的懂父亲的话呢?你是怎么知道的?什么叫似懂非懂?他懂什么?不懂什么?
(“我”那时年纪小,只有十岁,所以对父亲富有哲理的话好像懂了,又好像不懂。)
2、父亲又在哪说了什么话?指名读出山顶父亲的话。 父亲说这话是想强调什么?
答:过程要尽力。
3、引导理解“尽力”。(儿子又是怎样回答爸爸的?)
4、读儿子说的话,那爸爸有什么反应?
5、想想应该怎样读父亲和儿子的话?指名读。
6、引导学生注意抓重点词。(学生抓父亲和儿子说话的重点词:慢条斯理、自以为是)
(三)尽力论。
此时听了父亲的话儿子心里有什么变化?为什么有变化? 无限风光在山顶,联想一下他们看到了什么?一路上的风景很美丽,山顶上的风光也很壮观,那么在下山的时候,作者是什么样子的?请同学读第8、9自然段。
当父亲看到我又跑又跳,是怎样做的。
父亲告诉我不要急着下山,那究竟要怎样欣赏沿途的风光呢?
5、指名读父亲的话。
(四)无限风光在沿途。
我按照父亲的提示,欣赏到什么样的风景?
那我开始为什么没有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?
1、齐读在朗读中注意红色的字,体会父亲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?
2、小结:是啊,不仅在欣赏大自然风景时,我们要用心用脑,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的投入。
3、不知不觉,和父亲在夕阳的伴随下下山了,整整一天,从上山到山顶,知道下山作者都有不同的体会,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到最后又什么新的感悟。
4、齐读最后一段,回答有什么新的感悟(从青山……)说说学到了怎么样的智慧。
这一段写得多好啊。有情有景有感悟,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。
三、总结全文
人生就如爬山,只要做到有信心,有毅力,尽力而为全心投入定会享受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的喜悦。联系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自己尽力而为的事情呢?下课后和同桌说一说最好把它写下来。
+ 更多类似范文
┣ 教学设计范文 800字
┣ 教学设计模板范例 100字
┣ 教学设计范文 7400字
┣ 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1600字
┣ 更多教案的范文
┗ 搜索类似范文